分類
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最新消息

踴躍投票 ‧ 區議會選舉


各位家長及小朋友,

東華三院各幼稚園及特殊學校校長早前特意為12月10日的區議會選舉拍攝短片,呼籲各位市民履行公民責任,踴躍投票。

12月10日,區選齊投票,攜手共建更美好更繁榮的香港。

東華三院呂馮鳳紀念幼稚園
2023年12月2日

恐嚇式教育有效果嗎?

資料來源:親職教育專家KenSir

「如果你不好好吃飯,今天晚上就不讓你看電視。」在日常教養中,我們經常會以恐嚇形式教導小朋友,希望小朋友會聽話。但這種方法有用嗎?會帶來反效果嗎?

有一次我乘小巴時,看到有個婆婆帶著兩個孫兒上小巴。上到車兩個孫兒馬上坐到後排位置,而婆婆就選擇坐近門口位置的單人位,她一坐下後就馬上轉身跟兩個孫兒說:「我告訴你馬上坐回我旁邊,否則下車時就把你們兩個留在這裡。」結果其中一個孫兒在後面大聲地叫。他在叫甚麼呢?「你每次都是這樣說的,我不信你。」在這件事裡我們可以知道,原來很多家長在教養上都習慣恐嚇小朋友。

 
例如是甚麼呢?「你不吃飯我就關電視」又或「你不快點做完功課,晚上就沒雪糕吃」等。其實這些方式在教養時,很多時候會造就了令小朋友慢慢不當一回事。如果家長經常用這種形式的方法,令到小朋友逐漸長大後,他就不會當作是一回事,所以家長們必須切記我們要求小朋友做一些事情,最好就是直接告訴他你想他怎麼做就可以了,不需要在後面加插太多恐嚇或要脅等成分。

 

小朋友有少少不滿就哭泣不停?

資料來源:家庭動力心理輔導員賴舜薇 

小朋友有時候可能因為少少不滿,就會哭起來,家長可能已經用了很多不同的方法來安慰自己的小朋友,但他還是時不時便哭起來。這樣爸爸媽媽可能已經覺得很累 ,有一點無助和不知道怎麼辦,甚至覺得有一點煩擾。其實通常來說小朋友的哭泣,是一種情緒的表達。因為他們的語言未可以豐富到講一件完整的事情、他自己的感受和一些的想法,所以他們在不開心的時候就會沿用他們嬰兒時期,最直接或者最快會得到救助的一種方式來表達,就是哭泣。

我們不要以為他們懂得行、懂得走和上了學,我們就需要和他講多一些道理。其實相反在幼兒期的小朋友,家長應該和他們做多一些情感支援。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,人類需求的五層次理論,分別是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社會需求、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。隨著小朋友的心智成熟,他們已經去到第三層的社會需求,亦即是愛和歸屬感。

在這個時候他是需要感受,身邊的人對他的關愛,並且他開始認識自己的情緒。所以在這一個階段如果父母可以協助他,幫他們能說一些情緒和想法。不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提升,他們的社會需求亦會得到滿足。

看到小朋友哭泣的時候,我們家長可以這樣跟他說:「你很不開心似的,原來你不喜歡媽媽這麼惡跟你說話。「弟弟沒有問過你便拿了你的玩具玩,令你生氣。」如果你說中小朋友的心聲,其實很快會點一下頭和很快不會再哭起來,慢慢他們學識了這種表達方式,他們便不需要用哭泣來表達自己。

有一些家長可能便會問:「平日小朋友牙尖嘴利很會說話,但為何有些不開心,他們便說不出來?」其實這是情緒,對人理性思維的影響。假如我邀請你上台做一個演說,你現在是甚麼感覺?你可能會緊張甚至有一點害怕,如果我不給予時間你作準備,這樣可能你連一句說話也說不出。這樣你會看見大人都會受情緒的影響,更何況是小朋友。

所以在小朋友不開心的時候,我們作為家長首先放平和自己的心情,然後耐心觀察和分析他們哭泣的原因。再嘗試站在他們的立場,說出他們的想法和情緒,這樣小朋友便不會再哭泣。

要愛孩子, 先要愛自己,
3招教你保持最佳心理狀態

家長錦囊

system

撰文:家庭動力兒童遊戲治療師
  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李慧芝

在現今的社會,父母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,確實不容易。筆者曾經接觸過很多家長,發現大部分父母所面對的困難,並非不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,也並非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孩子,而是難以在孩子出現狀況時,仍能保持對孩子的信任和樂觀的態度。很多時候,父母擔心孩子的問題會持續和惡化,因而變得愈加焦急,並重複以無效的方法處理孩子的問題。

那麼,父母該如何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況,面對管教子女的壓力和挑戰呢?以下幾點可供父母參考:

1. 對自己的壓力指數更敏感
父母也是人,所以都會有情緒低落或身心疲憊的時候。父母對自己精神狀態敏感的目的,在於提醒自己,要先好好照顧自己的需要。因為當父母在高度壓力的狀態下,難以有效地敏感和回應孩子的需要。反之,不適當的回應有可能會傷害孩子及破壞親子關係。

2. 善用資源,紓緩壓力
當父母感到有壓力時,應該盡量發掘和善用自己內在和外在的資源,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。例如找家人或朋友傾訴、做一些能令自己放鬆的事情、找一些正向的思想和信念鼓勵自己等。目的在於令自己得到適當的休息,暫時紓緩壓力。

3. 轉念,反思
假如父母的壓力持續及增加,便需要尋求專業的協助。有時候,這些壓力不止來自外在環境的影響。父母的自我價值、世界觀及對事物的看法,都會影響我們如何做父母。例如有些父母會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,未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,結果不斷催促子女學習或參加活動,甚至當孩子出現壓力和負面情緒時,這些父母也無法有彈性地回應子女的需要。假如父母能意識及照顧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,便能避免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至下一代。

因此,父母愛孩子,也得要先愛自己。只有父母健康快樂,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。

分類
家長園地

畫畫窺探孩子內心世界

家長錦囊

system

撰文:聖文德天主教小學張偉菁校長

小朋友在家上學,媽媽也要在家工作,同時兼顧家務和照顧小孩,難免會覺得十分疲累。 媽媽走到客廳,看見小朋友灑滿一地的玩具,頓時感到憤怒,忍不住便責罵孩子。但其實家長可以使用「愛的語言」教導孩子,冷靜又有愛地解決問題。

筆者個人很欣賞一個嬰兒配方奶粉廣告。一開始時,一個 2、3 歲的小朋友在屋內走來走去,搬動很多不同類型的玩具到後花園的泥地上玩耍,過程中把泥土和碎石等帶進屋內,當然過程中少不了跌得滿地的玩具。媽媽看到後,臉色一沉,大戰似乎一觸即發。小朋友看見媽媽的臉色後,亦似乎意識到媽媽的怒氣。怎料鏡頭一轉,媽媽竟從背後取出一副「女飛賊」式的眼鏡,對孩子扮鬼臉。於是烏雲散盡,母女擁作一團,原本的低氣壓被笑聲爆破,藏身於窗簾後的爸爸也可放心繼續「嘆」他的咖啡了。

聰明的廣告創作人給我們上了一課:更糟的事情也可以有令人喜悅的解決辦法。

解決問題只取決於態度

媽媽們在甚麼時候對家人最不滿呢?不是在母親節收不到禮物,亦不是丈夫和孩子忘記了妳們的生日,更不是為家人預備飯餐 ─ 而是在辛辛苦苦忙完家務之後,家中的其他成員卻任意地把原本整齊的客廳弄得亂七八糟!大家有同感嗎?

假如以上的事情發生在妳的身上,妳會如何處理呢?大吵大鬧?還是罵孩子罵丈夫呢?

有一個母親在廚房裡忙了一個上午,午餐也準備好了。當她到客廳時,只見到滿地玩具。她先喝杯冷水,就對不足 3 歲的孩子說:「啊!滿地的玩具,都是你玩過的嗎?」孩子笑嘻嘻點頭。「媽媽做了很多家務,現在很累了,我需要你幫忙,把玩具收拾好,你可以幫媽媽這個忙嗎?」她說。孩子開開心心的開始收拾玩具了。

觀察、感受、需要、請求

這個媽媽用了一個很有效的策略去教導孩子,這策略就是「愛的語言」。她首先「觀察」情況,冷靜地了解問題,代替直接斷言是孩子把客廳弄亂。她再而說出自己當時的「感受」(媽媽很累了),然後她清楚坦白地表達她的「需要」(把玩具收拾好),最後以摯誠的態度表達出她的「請求」,所以孩子可以在她清楚的表達中收到準確的信息,知道如何配合母親,不需要胡亂猜測媽媽發怒的原因。

家庭幸福要刻意經營,家中每一個成員必須讓「愛」融入生活之中。愛包含忍耐,日常生活的溝通中,要冷靜觀察,要說出感受,要提出需要,更要表達請求。家人相處最忌互相指責猜疑,有期盼就要坦白表示,藉著上述4個要素,誠實地表達和關切地傾聽。家庭是一個「愛」的組合,「愛」這個字看似簡單,實則它千變萬化,隨時間而遷移。它如一顆種子,要相愛的人去灌溉、去栽培。孩子有時的確難教,但只要我們肯放下自己的成見,營造「愛的語言」這種非暴力的溝通方法,父母子女必定獲得和諧和幸福。